醫砭 » 中華針灸 » 感冒
bubble_chart 內容 感冒,亦稱傷風,系指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以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為主症的一種病證。感冒之名,首見於北宋《仁齋直指方》一書。但早在《內經》中,即有類似記載。
感冒之病因病機,系人體御邪能力不足,風邪病毒乘虛侵襲肺衛皮毛所致。
針灸治療感冒,古籍文獻中多載于外感熱病中。如《素問‧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現代西醫學之感冒、流行性感冒可歸于本病證。
【辨證分型】
(一)風寒感冒
鼻塞,聲重,鼻痒,噴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液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發熱惡寒,寒重熱輕,無汗,肢體酸痛,脈浮或浮緊,苔薄白。
(二)風熱感冒
惡寒發熱,寒輕熱重,或有汗出,頭痛或昏脹,口紅面赤,口乾,微渴欲飲,咽喉乾痛,咳嗽,咳痰黃稠,咯吐不暢,胸悶流濁涕,脈浮緊,苔薄黃。
【治療】
(一)風寒感冒
1.治則: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2.處方:風池、列缺、合谷、迎香、風門。
3.方義:風池、合谷,以解表散邪;風門以疏調太陽經氣,祛除風寒;列缺可宣泄肺氣;迎香以通鼻竅。
4.治法:均用瀉法,刺激可略強,使之出汗。風門可針後加灸。
(二)風熱感冒
1.治則:疏散風熱,清肅肺氣。
2.處方:魚際、大椎、尺澤、風池、外關。
3.方義:風熱灼肺,清肅失司,故取手太陽滎穴魚際,配合穴尺澤清泄肺熱、化痰止咳而利咽喉;風池、大椎、外關,用以疏風解表,以祛邪熱。
4.治法:均用瀉法。
【古方輯錄】
《素問‧骨空論》:「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傷寒論》:「太陽病,初服桂技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
《針灸摘英集》:「傷寒在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無汗,脈浮,刺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