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里的“左”,为啥有引号?
大家注意没有,《党章》里指出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的错误倾向,为什么“左”要加引号,右却不加引号?
先说句“废话”:加了引号的“左”,自然是为了区别不加引号的左。我们反对一切“左”,但不反对真正的左。这是因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左”倾是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历史上“左”倾误党误国,后果十分严重;而左派是积极主动的革命力量,是敢于斗争的代表,历史上国民党左派力量促进了国共合作,我党本身就是勇于革命甚至自我革命的先进左派,反“左”不反左,区别就在这里。
那么右为什么不加引号?因为右代表的是消极被动、妥协退让,这与我们党革命的性质完全背道而驰,加不加引号都属于坚决反对之列,所以不需要区分。
《党章》里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也是因为我们党是革命的左派,在革命、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冒进。所以自然要重点防止走上“左”的路线。
至于为什么政治上会有左和右的划分,据说这种习惯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当时在法国,第一、二等级是教士和贵族,他们是统治阶级、是剥削者;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创造财富,但却是被剥削者。1789年5月,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召开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国王企图对第三等级增加税赋,第三等级希望限制王权、实施改革。支持国王的第一、二等级代表坐在国王的右边,希望改革的第三等级代表坐在国王的左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到了19世纪,欧洲国家议会普遍习惯以长座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坐。革命的、激进的被称为左派、左翼,保守的、反动的被成为右派、右翼。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党所称左与右,与西方议会的左与右是有一定区别。
毛泽东曾形象比喻左倾与右倾问题,“比如生小孩子,要有九个月,七个月的时候医生就一压,把他压出来了,那不好,那个叫“左”倾。如果他已经有了九个月,小孩子自己实在想出来,你不准他出来,那就叫右倾。”
举例之后,毛主席作了个简明总结。“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
所以,建国以后,我们讲的左倾、右倾,更多是政策和策略、时间和节奏的问题。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